城市醫聯體雖然較為松散,但卻是未來醫療服務市場的主戰場。與縣域的緊密型醫共體相比,城市醫聯體的牽頭醫院對下級醫院的控制較弱,低等級醫院和基層都有著自身的發展空間,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仍然存在,有利于減緩大醫院的虹吸。但大醫院受到內外兩方面的挑戰,對下層的虹吸勢頭不可能減緩,這也是城市醫聯體的內在矛盾。
由于醫保改革將持續,特別是藥品和耗材的集采對醫院收入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而DRG支付模式又將導致醫療服務價格的透明化,這從外部迫使大醫院需要獲取更多病源來彌補收入減少。而從內部來看,監管部門的績效考核以及外部的支付模式變革都推動了內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原先粗放的運營模式改為精細化的圍繞成本的發展模式。在粗放的模式下,任何病人都收進來而不考慮成本,但從成本出發,則需要綜合考慮,需要加大篩選池,這需要進一步擴大虹吸病人的能力。
進一步來說,三級醫院的增長不僅擠壓了下級醫院和基層,也對民營醫院形成了明確的沖擊。由于大部分民營醫院都是中小型醫院,其受到的影響很大。而且,城市醫聯體的公益屬性并不適合營利性的民營醫院,面對醫聯體的整體性挑戰,民營醫院如果不能進行錯位競爭,很難與之抗衡。
不過,從數字上來看,盡管面臨三級醫院的虹吸,城市醫聯體內的社區衛生中心卻是**得利的。借助藥品目錄的全面擴展,社區衛生中心的門診量獲得了很大的增長。但是,社區衛生中心的住院不增反減,2013-2019年,社區的收入結構演變是藥品收入占比持續為40%,但服務收入下降、補貼收入上漲。從這個角度來看,社區的增長得益于開藥門診,在一定程度上是取代了零售
藥店的作用。
伴隨著三級醫院在市場中的占比持續擴大,醫療費用快速增長。而且,大醫院在新技術和新藥的使用上更具優勢,這也推動了整體費用的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大醫院聚集了*具優勢的技術和
人才,不僅虹吸病人,也虹吸人才,這造成了低層級醫院的吸引力進一步減弱。這加大了異地就醫的幅度,職工醫保的11%和居民醫保的37%都是流向了異地就醫。
從費用結構上來看,由于受到藥占比考核的影響,醫院的藥品收入都出現了負增長,主要依靠檢查、服務和耗材來彌補并獲得收入的增長。其中,三級醫院由于復雜案例更多,耗材成為主要的增長點,而且越是大醫院占營收的比例就越高。二級醫院的營收結構改變類似三級醫院,但由于受到擠壓比較明顯,增長的百分比相對較低,而一級醫院和基層則日益依賴補貼和門診檢查的收入來彌補。
因此,在面臨內外部的持續壓力下,城市醫聯體的發展將加快在整個市場的擴張,主要擠壓醫聯體外的醫療機構,并將觸角伸向縣域醫共體,持續虹吸整個區域內的病人資源。不過,由于一個城市內有多個醫聯體,雖然是按照網格劃分,但在爭搶城市內其他地區和縣域病源并沒有限制。通過與其他機構結盟等方式,能力更強的醫聯體將會擴大其覆蓋范圍,*終變為強者恒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