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主流品種進入國采視野
第五批國采,注射劑數量占比50%,金額占比為70%。國采從前幾批拿口服品種的牛刀小試,開始向注射劑這樣的院內主流產品吹響號角,中成藥、生物制劑、器械耗材專項帶量采還遠嗎?
02、集采漸成頭部企業盛宴
第五批國采涉及品種較多的藥企包括齊魯、揚子江、恒瑞、中國生物、豪森、科倫、奧賽康等。跨國藥企包括阿斯利康、輝瑞、葛蘭素史克、拜耳、諾華等。有10家外企11個品種擬中選。頭部企業中,齊魯制藥共有13個品種參與報價,11個品種擬中選;科倫藥業11個品種18個品規全部中選;恒瑞8個品種參與,6個品種擬中選……
03、充分競爭品種報價“內卷”
國采觸發機制是,“過評+原研”超過3家就納入集采。一致性評價需要一定費用,小企業一般沒實力做,大企業幾乎所有產品都要做。所以,充分競爭品種有大量中小企業參與集采,價格降幅*大。只有五六家參與競價的,基本都是頭部企業,本次中選價格還不錯。
一方面,集采規則使然,另一方面,企業經營指標承壓。中選,每家參與企業都志在必得。
04、企業通過合理利潤受益
第四批國采開始,企業常用“喜報連連”來形容中選,說明對結果比較滿意。國家層面提出:“集采要在為患者減負的同時,兼顧企業的合理利潤,努力使這項改革實現患者和企業、醫療機構都受益。”
從工業角度來看,中選價格的利潤空間還不錯。很多品種降價50%以上,空間小了,但是帶量采購,很多銷售費用也不必花了。部分企業反映,*差強人意的結果也是省總底價中標,利潤有保障,也省去了CSO的煩惱。
05、部分企業誤解報價規則
在集采報價降幅大于50%、*低中標價1.8倍和*小單位報價低于0.1元,這三個充分條件中,*容易引起誤解的可能是*低價1.8倍。
有人說,超過*低價的1.8倍就容易被“熔斷”,自動出局。這是一個誤區。所謂“充分”條件,就是滿足以上任何一個條件都可以中標。比如*高有效報價是100元,*低報價30元,且滿足降幅50%標準。如果企業按照30元1.8倍報價54元,雖然沒有滿足50%的降幅,但是滿足*低價的1.8倍,仍然可以入圍。
在實踐中,參與企業都能理解并支持引入這一條款。比如硫辛酸注射液,亞寶藥業的價格*低,其他企業報價都超過其1.8倍,但符合降幅50%的條件,所以仍然入圍。
06、外企參與意愿明顯
第五批國采有10家外企的11個品種擬中選,為歷屆國采外企中選之*。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外企在第四批國采中選價格中看到了希望,考慮到自己品種的市場份額,以及國家集采帶量情況,基于生意角度有利可圖,基于市場角度能延續中選區域市場等。
但也有聲音認為,如果外企自動棄標,還有非報量部分30%左右的市場繼續做。參與國采后不中選,銷售團隊就面臨解散;不參與國采,在院外渠道,銷售團隊還有工作可干。無論出于何種原因,外企參與度增高,對國采是一件好事。
07、“光腳企業”帶來不確定性
從第四批國采開始,開標前兩天,都會有部分一致性評價品種和新藥通過審批,讓更多企業能趕上集采“末班車”。光腳的為什么能逆襲?因為帶量采購可以直接切份額,集采規則下,分食臨床市場一大塊“蛋糕”。這是很多企業全力推進一致性評價,積極參與集采的主要原因。
按照《浙江司太立制藥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公司產品擬中選第五批全國
藥品集中采購的公告》,該公司的碘海醇注射液兩個規格2020年共實現銷售收入51.81萬元,集采中選后,切走了該市場1.8億元的市場份額。
08、自營團隊有壓力
有自營團隊的集采品種,無論中標與否,壓力都很大。“兩票制”開始,國家層面開始對中間環節“大出手”。本質上,營銷團隊也是中間環節,包括處方端。
特別是直營公司,中選后銷售團隊的空間沒有了,商務經理只需要做好配送商業的工作。非中選區域的銷售團隊也沒有存在價值。口服產品還可以做院外的商銷、
OTC、診所等渠道。至于針劑類產品,不中選,市場就沒了。
09、全渠道營銷轉型
隨著國采繼續推進,越來越多的品種被納入,醫院市場大洗牌,不中選則代表失去醫院市場。不像省采,沒有中選聯盟區域,至少還有其他區域可以做。因此,工業
企業要提前規劃全渠道營銷轉型,以商務體系為支撐,根據產品屬性,做好營銷布局和轉型。
10、對終端格局影響深
集采和互聯網對三大渠道、六大終端影響深刻。等級
醫院端口,隨著仿制藥集采的深入,中成藥、生物藥專項開始,院內臨床推廣模式變化。同時,獲醫保局和衛健委各項政策支持,醫保談判創新藥將崛起,這也符合國采“騰籠換鳥”的要求。
OTC市場受電商影響,競爭激烈,但是在消費習慣、醫保刷卡因素綜合作用下,實體
藥店將長期存在,并更加集中化和經營業績兩極化。
診所市場在集采、醫保覆蓋、互聯網醫療的三重競爭下,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