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第六批國家組織的專項帶量采購(胰島素)中選結果正式出爐。與此同時,坊間還傳出消息稱,即將到來的第七批帶量采購規則將發生變化。
據微信公眾號紅塵醫谷的消息,其中*大的一個變化是,第七批帶量采購繼續引入集采前報量大的廠家報量比例再分配。
在胰島素帶量采購中,報量時沒有以通用名報量,而是以廠家報量,中選后,按報量的比例根據中選價格進行分配。
有行業人士分析,第七批帶量采購沿用這一原則或許是出于防止斷供現象出現的考慮。今年以來,華北制藥、北京百奧等帶量采購中選企業屢屢曝出斷供的消息,并被記入招采黑名單。
藥脈通&趣學術CEO張瑞表示,胰島素主要是針對未過評的品種,按廠家報量體現了對臨床選擇的尊重,臨床選擇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如果第七批帶量采購沿用了第六批帶量采購規則的話,既可以防止斷供現象的出現,也意味著新一輪的帶量采購下,政策和市場博弈之下,又達成了一種新的微妙平衡。對企業來說,集采應對策略也要相應發生變化。
立普妥、絡活喜銷售大增:
政策扭不過市場大腿?
近日,IQVIA(艾昆緯)發布2021年1-9月醫院銷售排名前200的藥品名單。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銷售額排名沖進了前20,排名第18,而2020年該產品銷售排名為419名,排名飛速攀升401名;絡活喜(氨氯地平)表現更為突出,其銷售額排名也從2020年的1231名,提升至今年前三季度的190名,名次火箭式上升了1041名。
阿托伐他汀和氨氯地平都是**批帶量采購藥品,在帶量采購中選結果已經執行了三年之后,其市場表現緣何仍能如此優異?
張瑞表示,帶量采購是買單方拿出采購量低價者得,其中選價格是市場競爭出來的結果,但要保證中選結果執行依托的是政策杠桿,量分配到醫院,要求醫院必須完成報量、醫保節約獎勵,將帶量采購執行結果作為醫院考核指標等等,這幾乎將政策杠桿運用到**,保證帶量采購中選結果的執行,影響著臨床用藥。
但,政策杠桿在發揮作用的同時,原有市場力量也在繼續影響臨床。
張瑞分析稱,概括來說,兩種力量影響著臨床用藥選擇,其一為醫生用藥觀念,其二為費用營銷。后者隨著國家反腐的持續強勢推進以及醫保局信用評價制度的落地,對臨床用藥的影響力正在逐漸削弱。而前者則在持續發力。
今日,胰島素中選結果出臺后,丁香園公眾平臺刊發署名為伊洛牧文章對此進行評論,該文章指出,價格不是終點,*終目標還是為了提升整體健康水平。在過往的醫藥銷售模式中,企業以各種形式來進行患者教育,同時,廠家為了推廣產品,也部分支持了醫學學會進行疾病診療的宣傳普及。
“長期以來,跨國藥企花費巨資,通過各種方式持續教育醫生,形成了醫生的用藥觀念,持續影響著臨床用藥。但帶量采購中選結果出爐后,改變醫生用藥觀念的教育是缺失的。”張瑞表示,迫于政策壓力的帶量任務完成后,很多醫生會回歸原有的用藥觀念,此外,中國醫療市場發展不均衡,帶量采購改變的現有市場市場,即使是普藥也有很多需要開發的潛在醫療需求,這些都是潛在的市場,可以成為落選藥品新戰場。這是眾多外資藥企敢于不降價的原因所在。
帶量采購品種落地是政策和市場持續博弈、此消彼長的過程,當主導醫生觀念的跨國藥企持續發力,且路數有效時,相關品種的市場表現已經給出了答案。
張瑞表示,立普妥和絡活喜市場銷售排名火箭攀升,既有原有醫生觀念延續,可能也有潛在市場的持續開發。這是立普妥和絡活喜不會降價也不能降價原因,必須以價格保證其能夠有市場教育的空間。
新平衡之下,藥企的策略需要全新改變
伊洛牧指出,不管何種藥品或器械,*終還是需要醫生去學習、去掌握,做出更優質的診斷與治療,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幫助患者。當前,國內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情況并不樂觀,很多一型糖尿病患者預期壽命不高,主要的難點在于大眾對糖尿病知曉率低、診斷率低、治療率低、治療達標率低,進行規范化并發癥篩查的比例更低——這些都不是單純通過胰島素降價可解決的。集采過后,國內很多糖尿病經典口服藥物、胰島素價格水平大幅下降,考慮到本次集采市場用量也更謹慎,可預期廠家對于市場教育、醫學學會支持部分投入不可避免將有所下降。
顯然,集采后醫生觀念教育需要有人來補位。
張瑞指出,對于醫保部門來說,如果相應的觀念教育能夠補上,那么,被立普妥、絡活喜等高價藥占據的延續市場和潛在市場,有可能被集采中選產品所替代。
帶量采購從試點到現在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從第五批帶量采購,官方強調的理性中標,就已經看出了,官方并不要求藥品降到地板價;而第六批帶量采購,則是充分尊重了原有市場格局,外資藥企參與積極性超高,藥品降價也沒有之前那么狠。既是尊重市場,同時也給持續醫生教育留出了一定的市場空間,讓中選藥企能夠繼續教育醫生,以搶占更多高價藥的市場。
當醫保局給出藥企教育醫生空間后,而不是完全單一強調政策杠桿時,問題就已經交到了藥企,中選藥企是否有補位醫生觀念教育的意愿、方法和能力呢?而且,藥企推廣是否能夠符合疾病診療*大化,而不是服務于利益*大化目的,不出現過度用藥、不合理用藥呢?這些都是政策和市場新形勢下的新考驗。基于此,有人建議由醫保主導,醫保結余投入醫生教育。
伊洛牧建議,通過集采省下的藥品費用,是否可以不只留給創新藥(比如高價腫瘤藥)的醫保應用,還可以進一步向各類醫學學會、基層醫生薪資等方面進行支持,在常見病、慢性病管理上投入更多資源呢?
張瑞表示:教育醫生需要很高的成本,改變醫生的觀念需要花費更高的成本。無論誰去做醫生觀念教育——醫保還是藥企,成本和效率都是必須考慮的一環,傳統的成本高、效率低、浪費嚴重的推廣方式必須進行改變。而學術推廣本質是醫學信息和用藥信息的傳遞,互聯網在信息傳遞上是天然效率放大器和倍增器,而且傳遞效果可評估,結果可復盤,可以成為帶量采購后藥品推廣的新武器。